2021.03.16|看公設這件事

 #隨ling看看|《看公設這件事》

「公設」,對於某些人來講,是花錢買不到享受的地方,是建商故意浪費錢的地方,是寧願選公寓也不願買大樓的原因。

其實,即使是讀不動產系四年的我,也依然搞不太懂,什麼是公設?為什麼要有公設?公設比到底要多少才合理呢?

所以針對上述的問題,我擷取網路上的資料做個整理,供大家參考

》什麼是公設?《

公共設施。大樓中,「全體住戶有共同使用的部分」

1.「必要」公設:依照建築法規在安全、民生、防災的基本要件下,必須擁有的法定基本公設,例如逃生梯、消防設備、防空避難室等。

2.「非必要」公設:建商為了提高建築物精緻或銷售度,額外增加的部分,例如健身房、室內游泳池、交誼廳等。

》為什麼我要花錢買公設?《

公設,除了涉及建蔽率、容積率計算、房屋稅的納稅義務以及建築物面積持有的登記問題,亦是需要花費建築成本,且為住戶全體共同使用(大廳你會經過吧、管理室你會去處理事情、領包裹吧),那麼「依據使用者付費觀念」,由全體住戶按比例共同持有、共同分擔成本,也是合情合理。

在歸類上,會依照使用狀況的性質,區分為「大公」(供全體社區住戶使用)和「小公」(供特定族群使用,例如某一樓層的樓梯間空間、或購買的法定停車位空間等等)。

*不是公共設施蓋得越多,住戶們需要負擔的公設比例就會越大,相對而言,若住戶數量越多的社區或大樓,公設比可能因為有較多的戶數分擔而變得比較少。

》為什麼大樓一定要有公設,老舊住宅就沒有啊?《

因土地登記制度的差別,造成公設部分認定不同:

(1)民國76年前登記: 「公設部分大都合併於主建物中」,建物平面圖無標示公設部分,所以才會有零公設或是低公設的誤解。

(2)民國79年6月至83年10月:公設部分仍和主建物合併登記,但會標示「公設」和「室內」來加以區別。

(3)民國83年10月以後:凡是共用的部分,必須採用「公設登記」,就不可以與主建物混同登記。

(4)民國94年開始:「大樓必須要有雙安全梯」等消防法規修正,目前法定基本公設包含逃生梯、消防設備、防空避難室等。

*種種都在說明,公設不是無中生有,是一直存在,且為了住的更安全,而持續增加中

》多少公設比才合理?《

基本公設比目前都達30%以上。

》「公設比低」就代表好嗎?《

1.低公設比的建案特點:樓梯、電梯、大廳空間通常可能較小,且建商也可能藉此提高整體售價

2.低公設比不代表使用面積大,千萬別被「數字遊戲」所迷惑哦。

其實,網路上針對這部分的資料還有很多說明,就如同我一直想講的,「買房是大事,請提前做好準備」,不動產/房地產確實相對其他領域,是資訊較不流通/不透明的市場,但!只要你用心去找,慢慢了解,相信一定會大幅降低你對買房的恐懼和害怕,也會讓你不再被賣方/仲介受騙!

想要分享這個主題很久了,剛好去鄉林山海匯-山匯,看到浮誇的公設,就恰巧來分享吧!只是我依然沒辦法講出個所以然,所以只好透過網上資料來和大家分享了🥺

圖一:法定的「必要性」公設



圖二:賣厝阿明的「大、小公」示意圖



圖三:「樂居」上的鄉林山海匯-山匯資料。每坪價格不高,是有錢人口中的「休閒宅」

(學長的網站給他推爆!大家可以去使用看看喔~我自己用起來覺得最讚❤️)



圖四:山匯的公設比也才33.9%(雖然感覺不止,但戶數多就平分掉了!)



圖五至十:僅是山匯公設的一小角








最即時的分享在這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jl_in.tw/